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老师面塑河姆渡先人生活场景 网友大呼巧夺天工

发表于2012-11-19
榫卯结构的房屋建筑,磨骨为矛的捕鱼场景,改良野生水稻的劳作画面,日落而息的生活碎片……一幅幅远古河姆渡先民的生活劳作场景,余姚市成职教中心的唐老师和周老师一起,用面塑的形式表现了出来。

两张课桌大小的底座上,四组场景的面塑,让网友们大呼“巧夺天工”。

昨天,制作人之一的唐陈洁老师告诉记者,他在成职教中心毕业之后就留校当了老师,到现在已经教了两年书,平时就在学校的“四明工作室”,和同事、学生一起进行面塑创作。

“我们专程跑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拍照片。”唐老师说,为了塑造出来的面塑人物更接近河姆渡先民的原貌,他们专门到博物馆现场看了复原之后的先民相貌,以及各种复原后的场景。

从今年9月份开始,历时两个月左右,才做成了这四组面塑。

唐老师介绍说,面塑的四组场景分别是捕鱼、种稻、建筑和造饭,分别体现了河姆渡先民率先种植水稻、使用榫卯结构建筑以及用火做饭的文化精髓。

“作为河姆渡先民生活过的土地上的后人,我觉得很自豪,家乡竟有这么灿烂的远古文明。”唐老师说,这是他们创作这几组面塑的主要原因,而最现实的作用,则是放到学校的宣传册上,让孩子们能够对这些东西感兴趣。

发表于2012-11-19
挺厉害的,我们时候去看看
上一页|1|
/1页